互联网医疗10年:
疫情之下面对着怎样的生与死

数据新闻:葛孝 陈近遥 严芷莹 杨君涵
数据开放:https://github.com/gexiao37/gexiao37.github.io/issues

10年:从嚣张到内敛

互联网医疗从2011年萌芽,伴随着中国医疗的痛点与创业者的理想——好大夫创始人王航在孩子两岁时创业,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因为侄子的求医经历创业,春雨创始人张锐出身医生家庭,这些创始者们酝酿出一个想要颠覆传统医疗的理想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在2014年腾讯通过大笔投资入局互联网医疗,以当时的行业最高记录领投了还叫“挂号网”的微医;阿里通过支付宝和阿里健康,双路布局互联网医疗。两大互联网巨头的进入,全面开启了互联网医疗的“大圈地”时代——BAT公司、各路挂号平台、医疗信息化公司、初创公司纷纷入局;大量资金,投资机构的,上市公司的,私人老板的,短期内集中涌入这个行业;针对患者、医生、医院、医保、医药,不同公司开发出无数不同专科、不同阶段、不同功能的应用。

但两年后,互联网医疗的形势就急转直下

从创业者来看,2016年10月5日,张锐意外去世,春雨IPO之路被迫中断;2017年2月,百度宣布裁撤了300人团队的“医疗事业部”;另据报道,2017年,高达1000家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被注销。

另一方面,2018年,在放任互联网医疗行业自我探索数年之后,《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同时出台。这一系列法规在填补监管空白的同时,也界定了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范围。曾经包罗万象的大胆尝试,被缩窄到了红线之内。

下图显示了2014年至2019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热度与代表性政策的关系,表现了互联网医疗行业与社会环境、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此图从2014年开始,代表着互联网医疗真正从萌芽阶段走向商业议程,2015年国务院、卫健委等部门开始陆续发布互联网医疗的大政方针,如《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医疗行业因此热度空前。2016 年开始,政策有所转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期结束,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不允许卖药。药品网上零售遇冷,互联网医疗遇到了瓶颈,热度跌落。到2017年,互联网医疗走入谷底。医药电商牌照A、B、C照全部被废除,这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从事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证书,将这些牌照全部取消表面上看来准入门槛放低了,但实则不然。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监管更严了,大量企业的进入也会加剧市场竞争。但是总的来说,A、B、C照的全部取消是利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从这时候开始,互联网医疗开始缓慢发展。近年来,随着政策的颁布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在监管之中谋求发展道路。

图:互联网医疗行业热度与标志性政策
Mobirise

在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布局中,大多都采用了创新布局,构建的新服务平台,其背后是“云医、云康、云药、云险”四大方向。

以阿里巴巴为例,它的布局就是以阿里健康为面向患者的“云医”和“云康”,以淘宝为面向药品资源的“云药”,即医药电商综合平台,以蚂蚁金服为面向医保和商保的“云险”。此外,阿里巴巴还以自己的资源优势,布局了钉钉为信息沟通平台、阿里云为医疗研究平台。

Mobirise

互联网医疗从大刀阔斧、壮志凌云,走向沉寂阶段的默默耕耘、等待时机,一开始的痛点与理想面对现实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为了防止密切解除,中国倡导居家隔离,人们体验了从线下转到线上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丁香园作为医疗科普平台,疫情刚发生时在防疫科普、疫情数据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为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选择线下医疗具有风险性的时候,人们的目光也转移到线上医疗平台。

社会的变动为互联网医疗平台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这会是一个风口吗?

疫情:新风口还是新瓶颈?

“我有点咳嗽,是感染上肺炎了吗?”  ”头痛三天了,疫情期间也不敢去医院。“

“浑身没力气,报道里说也是感染上的症状,怎么办?”

       ”眼睛总是又干又痒,有时候还有异物感,工作太忙,没时间去医院挂号。“

       “听说网上问诊挺方便的,但是真的能看病吗?还是乱花钱??”

新年第一天珠峰凌晨突然从梦中醒来,上吐下泻,浑身乏力,中午开始发烧,在这个特殊的时候,他担心自己感染了新冠,焦虑之中,他在刷微博时看到了线上问诊,于是将自己的症状在线发给了医生,咨询了两个医生的建议。

医生在线详细问诊后,医生告诉珠峰他并没有得新冠,“就是还需要自行回家单房隔离一段时间”。

一个月以来,这样的线上问诊是每个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常态。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人数激增,不少人陷入了去医院还是在家观察的两难纠结中。“线上问诊”成为了不少人就医的第二条途径。

但正如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出现是伴随着每个人线下就医的痛点,质疑和猜测也一直伴随着互联网医疗。人们怀疑,这些网络医疗平台真的能像他们描述的那样,通过手机就能看病,透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就能判断自己的病情。看病,真的可以足不出户?

我们首先查找并整理了百度搜索指数,疫情面前,上述的反问似乎被颠倒过来,人们开始为这样一个问题寻找答案:”足不出户,真的可以看病?“

Mobirise

整理百度搜索指数的数据,以“丁香园”为例,我们发现今年1月以来丁香园的搜索趋势不断上升,在2月份时达到了2017年以来的最高值。

将“丁香园”和“冠状肺炎”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两者的在增长期间趋势大致相同。但是,虽然“丁香园”随着疫情的发展而得到了大众的更多关注,在疫情发生的后期,它的关注度却大幅跌落,搜索指数几乎跌回疫情发生之前。

人们在搜索引擎中的搜索数据显示,大众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关注伴随着对疫情的关注,而随着事件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平台所获得的注意力也开始跌落。

我们转向社交平台——微博

首先,我们对微博“互联网平台”、“线上问诊”、“网上问诊”这三个关键词的检索, 我们发现今年截止于3月3日的微博中,涉及互联网平台的微博内容中, 提及较多的词语是:“疫情”、“发热”、“肺炎”、“医保”、“服务”等。 

图:关于互联网医疗微博的类型分类                                 图:关于互联网医疗微博的内容词云图

这些频繁出现的词语同我们观察的结论一致。疫情的发生和医保政策支持,使得在疫情期间的互联网医疗有了发展机会和探索平台发展前景的窗口。之前线上问诊的难点之一是不支持医保线上支付,而现在似乎打开了一道窗口。

 此外,微博上的用户内容中情感类关键词较少,用户对互联网平台的情绪反应不强。 在我们检索的所有数据中,通知宣传类微博占86%,个体感受类微博占4%。通知宣传类的微博数据是个体感受类的20多倍。

数读:丁香医生

这部分,我们首先对“丁香医生”这款app的使用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由于在市场中,app的使用分为了两大阵营,安卓市场与苹果市场,根据相关估算它们的占比大概是3:7。安卓市场的应用下载数据不统一,它分为多个应用市场,如华为、小米、OPPO、魅族等,因此它的数据比较分散。而苹果市场则比较集中,只需要统计appstore的数据即可。因此在下列分析中,我们将数据分成了安卓市场与苹果市场两块。
Mobirise

评分处于中上水平,安卓市场中 1 星评价占比较多

在苹果市场中,“丁香医生”的当前评分为4.9。总评分次数将近10万,其中大部分用户给与了5星好评,只有1.8%的用户给了1星的评价。从评分来看,“丁香医生”在苹果市场的用户评价良性居多。

在安卓市场上,评分数据较为分散。在今年的评分中,我们只获取了累计77次评分,在这些评分中,2020年2月的评分次数最多。根据计算,安卓2020年1月1日-2020年4月13日的评分平均值为3,处于中上评价。相较于苹果市场的评分而言,安卓市场的评分较低。  在分布上,5星和1星两极化趋势明显,相较于苹果市场5星占大多数而言,安卓市场的1星评价明显增多。

Mobirise

下载量医疗相关处于前列

丁香医生在应用商店的医疗相关程序中排名一直靠前。2020年1月末2月初,丁香医生在总程序中的排名猛然靠前,这与疫情的发生有相当大的关系。

Mobirise

正面评分多于负面

总体来说,在应用程序的评价中,正面评分多于负面评分。

使用感受两极分化,仍需突破自身难题

(以下评价来自微博评论、app评分抽取分类)

响应速度慢:

小西瓜是个乖宝宝:今天第一次付费20元问诊了,回复蛮仔细,就是响应速度太慢了。幸好宝宝湿疹不严重,这要是等回复拖上一整天可不得了。
YykkxX·:可是我昨晚问诊到现在都没人接诊。。
 LoooGaky:等了一天了也没人接诊,还收费,跟其他平台比起来逊色一些。宝石花大健康和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都很快。

体贴、靠谱、感谢:

逐风揽月追花:特此来感谢我们丁香园组织的网络义诊。我学生干咳三天,无低热,晚上咳的厉害白天偶尔咳嗽。去医院检查了之后将报告传到网络义诊,七分钟内得到了很专业详细的回复,开出了处方,并可以凭处方拿药。感觉心里踏实多了。非常感谢各位医生。
心中有朵白牡丹:线上问诊过 都是在丁香 巨靠谱 不过每次挑的都是几块钱的(说来惭愧) 但是普普通通的毛病完全可以了 会给出贴心的方案 并且附上用药处方 我大概在丁香上问了有五六回了

收费贵:

嚯好大:用过丁香医生问3个问题要70然后就让我去医院检查完了再把化验单上传上去给他看又花了70里外里比实体医院看病还要贵。

此外,我们获取了安卓市场与ios市场近3个月的评价内容,我们发现:

①“问题”二字出现频次最多,共出现500次。

②“妈妈”“孩子”“家里人”“宝宝”此类称呼出现101次,使用者不仅为自己咨询,也涵盖了家庭范围。

③“疫情”出现93次。

④“垃圾”出现86次。

⑤”科普”出现90次。

⑥“方便"出现89次。正面评价普遍出现70-90次,如”可靠“、”信任”、“好评”等。

从APP的评价来看,互联网医疗在疫情期间的确获得了关注也收获了好评,然而它始终面临着老问题:APP使用不通畅、医生与患者沟通效率差、价格收费不合理,从而导致了使用感受因人而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是否及时回复。

所以,我们下面这一部分对丁香医生的使用状况做了一些调查。

我们抓取了丁香医生网页“名医问答”板块的内容,截至4月27日该板块中公开的310个最新常见问诊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如下图。

我们可以发现,抓取到的线上问诊内容中“宝宝”一词出现频率最高,可见宝妈是较常使用线上问诊的人群之一。除了和母婴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咳嗽”“疼痛”等较为常见的病症描述词出现频率也比较高。虽然疫情已经好转,但“肺炎”也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关键词之一。

Mobirise
皮肤科问诊量第一

丁香医生网上问诊的科室共分为以下30个,分别为皮肤科,妇科,儿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骨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呼吸科,普通内科,普外科,神经科,心血管内科,传染感染科,内分泌科,精神心理科,整形科,性病科,血液科,肿瘤科,肝胆外科,乳腺外科,肾脏内科,神经外科,风湿科,影像检验科,疫苗科,药剂科,麻醉科。我们收集了各个科室的总问诊量,并进行了排序,整理出了问诊量最多的科室以及平均评分最高的科室排行榜。

疼痛科麻醉科好评排行第一,问诊量TOP5仅有皮肤科位列好评TOP5

在好评科室中,疼痛科麻醉科、影像检验科、传染感染科、皮肤科以及肾脏内科位列前五,除了皮肤科外,其余科室并不是热门科室。而热门科室在评分中也并不靠前。

主治医师咨询量最大 

在线上,人们更愿意选择主治医师和医师进行咨询。目前,丁香医生网页共有5342位医生入驻,医生职称主要分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医师。其中主治医师数量最多,有3284人,占比61%,副主任医师紧随其后,占比20%。同时我们对不同职位线上问诊总量进行了排序,我们发现主治医师问诊量最大,累计97509次,医师问诊量为31419次。

男性主治医师占据主导地位 高文凭医生易被推荐  

对于一个患者来说,想要联系上一位医生进行咨询,首先要在平台上搜索科室或疾病名称。对于每个科室,平台按照综合因素即资质、评分、问诊量等来给出“推荐医生”的排序。那么,什么样的医生会被平台优先推荐给患者呢?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丁香医生平台上最容易被匹配到的医生特征显现出来。

分别选取30个科室中排序最前的3位医生,一共90名。其中男性达到了61位,男女比例大致为2:1。从职称上看,主治医师占比最高。就平台提供的医生关键词分析,“医学博士”、“海外进修”、“专业性优秀”、“快速响应”、“耐心细致”成为平台推荐医生的重要指标。同时,由关键词中的“周排名”可以推断,平台每周会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实时排名与推荐权重更新。

90位推荐医生的月平均回答为103次,但个体差异较大,回答最多的医生每月613次,而部分医生只有个位数。皮肤科和小儿内科的问诊量相对较大,外科例如肝胆外科、心胸外科以及专业度稍强的麻醉科的问诊量相对较少,月问答只有20左右。但无论其量的多少,医生都收获了较多好评,平均分达到了4.975(满分5)。

不同科室展现出不同的收费标准,从19~59元不等,总平均问诊价格是40.02元。

Mobirise

双因素检验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医生的评分与医生价格和问诊量进行了双因素检验,最后得出的结果P值均小于0.05,价格与医生评分的关系更加紧密。

Mobirise

相关关系
采用皮尔森积矩相关系数测量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通过计算两个变量的协方差与两个变量的标准差之积的比值来反应关系的强弱。如左图所示,评分与价格、评分与回答数交互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69和0.039,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认为“评分”和“价格”、“评分”和“回答数”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丁香园问诊医生来源分布

此外,我们抓取了丁香园问诊医生的地区来源,发现来自浙江医院的医生共505人,位居第一。进入前五名的还有山东省、河北省、湖南省和广东省。由上图总体来看,来自东部地区的医生远远多于西部,这意味着丁香医生的来源与医疗资源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这些人,最适合线上问诊

线上问诊给患者提供了最快速便捷的咨询服务,在众多大小疾病在线咨询的人群中,根据丁香医生名医问答首页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个词云图,归纳其中的关键词,我们将最适合在线问诊的的主要人群画像总结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新生宝宝的家长,这一类人群多咨询有关儿科类的科室,有关问题在主页中出现的最多,多为咨询有关孩子或者哺乳期出现的一些大小症状。新手家长对于照顾刚出生的宝宝没有给经验,对于孩子成长发育中出现的一些细微的病况也都难免焦虑紧张,线上问诊能为这些家长及时解决问题,使家长更放心。

第二类是轻症状患者,该人群无严重疾病症状,主要针对日常的感冒咳嗽、食欲不振、胃痛拉肚子等轻微症状,或是一些慢性病咨询,线上问诊为这类人群提供了最省时省力的治疗方案。

第三是复诊咨询类的人群,这类人群曾有过病史、或是做过检查和手术,在线上复诊一方面提高了诊断效率,节约了线下门诊资源,同时也使得一些因为地域医疗条件限制的患者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医院和医生的诊断建议。

互联网医疗的痛点没有消除
仍作为传统医疗的辅助继续发展

综上,互联网医疗至今仍没冲破桎梏,无法替代线下医疗所起到的作用。然而,作为传统医疗的辅助性医疗体系,互联网医疗在医疗信息咨询这一方面作用突出。正如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进入人们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可以及时地提供充足的医疗信息,免除交通的阻碍使得患者可以与医生进行交流。

十年前,当人们壮志凌云地提出互联网医疗这一概念时所描绘的线上医疗环境还未到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产业模式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目前互联网医疗正通过疫情的机会进入人们的生活,伴随着新技术的帮助,它也将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目前,“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互联网医院正成为互联网医疗的新发展方向,我国已具有乌镇互联网医院、好大夫的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微医的宁夏互联网医院、银川丁香互联网医院、春雨的银川春雨互联网医院、京东的银川京东互联网医院、安心医生的银川云海翼互联网医院等。

它们具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把互联网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第二名称。第二种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和企业已经申办了互联网医院,利用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平台,为患者提供服务。

同线下实体医院相结合,互联网医疗不再是空中楼阁,也不再是传统医疗的竞争对手。合作共赢、取长补短,在未来,互联网医院将发挥它的优势,同传统医疗一起,更好地为大众提供医疗服务。

© Copyright 2020 Gx - All Rights Reserved

Built with Mobirise - Read more